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原諒

前一陣子有個關於影劇名人毆打計程車司機的社會新聞,當時電視上的所有頻道沸沸揚揚地播了這消息好一陣子。

做錯事,傷害人,該負責的就該究責。這是維持社會秩序所不可動搖的原則。

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原諒。

知道自己做了錯事的人,心裡一定也很恐懼,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每個人都會做錯事,都曾做錯事,換個位子想,當自己是那個犯錯的人的時候,當我們在恐懼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

在法理上,「錯誤」,有大小,有程度,有種類,有不同的原因。有的錯事侵犯別人的身體,有些錯傷害了別人的情感,有些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甚至在加害者也不知情的時候,在受害者的生命裡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傷口。有些錯可以在法律上找到定義和度量,有些錯無論怎樣也無法名狀。

「錯」有大小?有程度的分別嗎?一個錯誤所造成的傷害,不是我們可以量化的,因為錯誤犯在別人身上時,所造成的影響超越人可預想的情況。這樣想的話,每個人每天都會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之下造成一些對別人有影響的「錯誤」或是「失誤」。每天每個人都可能是大大小小的「罪人」,我們是不是也希望別人可以原諒我們?我們也希望可以補償,也希望那樣的錯誤從來沒有發生過。

新聞裡的嫌疑犯說謊避責是一回事,不過當我看到他們淚眼汪汪,媒體打著正義使者的旗幟咄咄逼人的時候,我在想我們社會大眾的心不能大一點,寬一些,不能夠冷靜一點讓公權力來判斷她們的對錯嗎?

這裡所說的心胸寬大一點,不是放任錯誤,而是說我們不應該總是將自己想成受害者,一面倒地撻伐犯錯的人。因為人生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是有意無意的加害者,不是嗎?我們無法原諒別人,是因為我們也無法原諒自己曾經犯過的錯嗎?

這些年,我常常想起自己以前做的該或不該的事,有些事傷害了別人的情感,有些事傷害了家人。每每想起一些事,我都有心顫冒汗的愧疚,心想要是當時懂事一點多好!即使如此,我現在還是每天都在犯錯阿!大大小小的不懂事,不體貼,這都造成多少人心情上的傷害呢?他們可不可以不要注意到我的不小心,可不可對我的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

面對自己的錯誤時,當然我們要從被害人的角度想,反省我們造成了他人的創傷。但是面對他人的犯錯時,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用被害人的角度來同聲譴責,有時候理解同情別人的恐懼進而寬容原諒,才有修正的機會。
追究責任的事就交給公權力吧。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退路

(夜晚的牽牛花,2011夏天)

去年年底,我和一些朋友與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英文老師見面。約有二十多年不見了。能夠再次聚首,每個人都覺得很奇妙。

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面對即將升國中的教育分段點,我們一群死黨的家長們找了這位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年輕女孩來幫我們上課。那時後,英文對我們來說是個未知的學科,不過這位年輕女孩爽朗又熱情,她的課堂時時充滿創意和驚喜,於是給了英文這科目一個新鮮又有趣形象。我們一群學生都很賴著她,她除了是老師,也是大朋友,什麼事都想跟她說,跟著她做任何事都可以。我記得當時我們每天都期待著上英文課。因為她的寬容與智慧,讓我在十幾歲大的那段日子裡平安渡過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日子。

後來,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從事了與英文相關的職業,或是生活中與英文密不可分。這都歸功於她。

那一天的聚會裡,我忘了是在哪個段點談到了甚麼主題,突然,老師看著我說:「因為妳還在想著退路,想著如果這樣做不行了,該怎麼辦。」

我心裡一驚,老師還是老師啊,還是那麼精確,切入重點。然後,這個當頭棒喝就這樣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一直揪著我的腦子。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想退路,因為以我資質駑鈍,應該是還沒有聰明到可以規劃退路的程度。不過「想退路而無法前進」的這個情況倒是對我的現況一個蠻貼切的形容。「退路」其實成了我所謂「完美主義」的藉口。因為不知道可以做到甚麼地步,可否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所以一直遲遲不敢行動。只要不行動,「完美」就還有存在的空間。不行動,就沒有失敗,然後我還可以自欺欺人地做著那個完美主義的夢。所以,當我對目前職業發展感到不滿足時,我並沒有積極地去改變,反而囁嚅地躲在目前心情安逸的現況裡,在安逸的防護罩裡打量外面的世界、咆哮。

不過也因為這個夢做地太久了,自己也心虛了起來。在前一兩年教書的時候,我跟學生說要有冒險的精神。當時的我的確也對我的研究生涯充滿憧憬。現在,我發現每回自己說這些話時,都有無法開口的難處。因為我覺得不再有資格去這樣說了。

我還記得去年的一個課堂上,一個學生問我:「How about yourself? Do you think you are adventurous?」這問題可問了個我措手不及!當時我給了個誠實並且可以挽救我面子的適切答案。不過,現在那個答案已經不適用了。因為當時的答案已經變成了如今的現況,也不在適用於回答任何關於冒險企圖心的問題。我得在繼續前進才行。

我沒有在思考退路,不過,耽溺於現狀其實就是「退路」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