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看電影

今天看到一則關於“賽德克.巴萊”的新聞。非關電影內容,非關票房,是一則關於“關影的態度”的市場報導。

新聞內容大致是說,魏導演要求電影院在播放“賽”片的時候,全場熄燈直到最後的工作人員表跑完,藉此讓觀眾細細品味電影的故事。不過有民眾抱怨摸黑離場實在危險,且深有被視覺強暴之感。電影院方面回應說,其他廳放映的電影還是會在影片故事說完之後立刻亮燈,以便觀眾離場。

電影院和觀眾的反應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影片最後的工作人員列表本身也是電影的一部份,觀眾抱怨需要“摸黑”離場,卻沒有反省自己是在電影未完前“中途離場”。所謂視覺強暴之說,更是令人啞然。“中途離場”本身就是對影片的不尊重,對藝術作品的無禮行為。
電影院方說其他電影還是會提前亮燈。這顯然是連電影院都是觀影禮節淪喪的幫兇之一。這手法跟區域性的第四臺無預警性地切片,常常將原本的廣告臨時切換成粗製濫造的賣膏藥廣告有何不同?

哪一個尊重藝術創作的國家,會在電影跑完工作人員表和謝詞之前開燈?觀眾還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摸黑離場很危險?

如魏導演所說,影末的黑暗是讓人沈思電影深度的機會,最後的幕後工作人員介紹,更是提供了影片藝術風格和藝術精神的重要解釋和資訊。

當然,觀眾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一部電影/藝術品,可以批評,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過這種完全以“我是消費者,你要來滿足我的需求”的心態,是需要修正的。

如果沒了片尾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電影所激發的想法和感動大部份就會一併消失在電影後鹹酥雞和滷味的宵夜香味和咀嚼裡了吧。